首页 > 稀奇古怪的冷知识

又名福州站长网(泉州最有名的桥的资料)

又名福州站长网(泉州最有名的桥的资料)

泉州最有名的桥的资料

晋江上"一桥"到"多桥"跨江飞虹见证城市发展

“闽中桥梁甲天下。”自唐宋以来,泉州一带兴建了大小桥梁数以百计,既有蔡襄打造的“天下第一桥”——洛阳桥,也有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一座座桥梁的诞生、繁荣,见证着泉州从荒蛮到繁华,从万商云集、千帆竞发的古港到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在泉州母亲河晋江上,陆续架起了好几座桥,一座比一座长,一座比座美,设计车速越来越快,通车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些桥的建设,饱含着泉州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元素,见证了泉州城市的壮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新桥横跨晋江两岸。

泉州大桥

市区第一座现代大桥

对于泉州城来说,泉州大桥是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桥。

在市公路局编纂的《泉州桥梁文化》一书中,时为香港大公报记者的黄必贤提供了一张拍摄于1984年的通车典礼彩色照片。照片中,庆典仪式盛大无比,参与的人们不计其数,靠近大桥西侧(今市区一侧)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这张照片的时间定格在1984年9月30日——泉州大桥建成通车之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泉州大桥建设者之一的杨建国工程师依旧心潮澎湃。1980年11月28日,泉州大桥在顺济桥下游400多米处破土动工。而此前,大桥选址前后变更了三次。新华路南端浦口和第六码头都曾经是大桥选址的考虑对象,但由于造价等原因,最终才确定现在的地址。

“大桥的建设充满艰辛,但许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了下来。”许多参与者对当年的建设情形仍记忆犹新。由于建筑设施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当时运载水泥全靠人力板车,铺水泥也是靠人力一点一点慢慢抹平。一天下来,施工人员个个灰头土脸,“加班加点是常事,根本没有夜晚和周末”。

建桥之前,晋江上的旧浮桥和旧顺济桥起着连接两岸的作用。由于旧顺济桥就在南门边,所以走旧顺济桥的车要比走旧浮桥的车多。交通繁忙时,旧顺济桥两头就会有人拿着红、绿两面小旗负责指挥交通。每当有车开到桥头,都得仔细看看“旗语”:绿旗表示可以通行,那得赶紧开过去;举起红旗的时候,就得等桥对面的车先开过来。

“看旗过桥”的现象随着泉州大桥的建成而改变。1984年9月,历时3年10个月建设的泉州大桥竣工通车。在当时,泉州大桥可是很现代化的一座大桥:由22孔、23座墩台、157根灌柱组成,长848米,桥面宽16米,大桥两侧栏杆上有花岗岩雕狮子326只和石雕白莲花328朵,大桥两端各有2座六角凉亭。建成后的泉州大桥为当时全省最长的城市公路桥。1984年12月1日,泉州大桥开始征收通行费,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交通收费站。

笋江大桥、顺济新桥

帮“老大”减负的“兄弟桥”

“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哪座先建好?”这个问题也许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容易混淆。事实上,笋江大桥、顺济新桥诞生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为了缓解当时桥梁“老大”泉州大桥拥堵而建设的,而它们通车时间相隔半年。

笋江大桥建设之前,泉州大桥因为过境车辆多,经常造成堵塞,有时候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下游的旧顺济桥虽然修修补补后还能使用,但是通行能力日渐式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新桥建设迫在眉睫,笋江大桥于1997年建设,1998年通车。在2004年撤消收费站之前,笋江大桥日通行量2万多辆次。2004年,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跨江车辆需求,笋江大桥由15米拓宽至32米。目前,笋江大桥已成为跨江重要通道。

顺济新桥位于泉州大桥上游530米、旧顺济桥上游80米处。顺济新桥建设之前,随着时间流逝,有着800年历史的顺济旧桥开始走向落败,丧失了通行功能。而泉州大桥的拥堵让新桥建设的想法浮出水面。“当时的桥位选在新门街尾,要建的桥也不叫顺济新桥,而是叫‘新门大桥’。”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仁说,由于规划的建设资金2亿元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加上建设周期长,这个方案最终未能实施。而较为经济、简便、实用的顺济新桥于1998年9月开始动工,并在10个月的短时间内建成通车。

泉州晋江大桥

泉州城崛起新地标

大桥施工高峰工人最多达800多人;仅脚手架就用掉8000多吨;主桥、北引桥工程标段用掉的钢筋有5万吨……这样一组数据,来自于泉州的新地标——泉州晋江大桥。

“再过两个月,车子就可以在晋江大桥上驰骋了!”大桥建设者之一的黄太成兴奋地告诉记者。黄太成是湖南人,2005年5月从芜湖长江大桥工地上调任*中铁大桥局*泉州晋江大桥项目部*总支*。作为晋江大桥的建设者之一,爱好摄影的黄太成同时也是大桥建设的纪录者,泉州晋江大桥建设的每一步,都被他收录在影像里:

2005年7月28日,泉州晋江大桥开始水上施工;

2005年9月19日,泉州晋江大桥第一桩封孔;

2005年11月20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墩第18号钻孔桩成功灌注;

2006年11月12日,泉州晋江大桥主桥梁浇筑成功,大桥从地下隐蔽工程转为地面施工;

2007年3月27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浇筑突破百米;

2007年7月31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成功封顶;

2007年8月25日,泉州晋江大桥东海立交工程6座匝道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2008年2月6日,我国第一座“开”字形斜拉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建成。

2008年4月30日下午5时,泉州晋江大桥全线成功实现大合龙,宣告大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目前,泉州晋江大桥工地正在进行主塔104根斜拉索悬挂调整、主桥引桥栏杆、东海互通立交匝道及接线路基、亮化绿化等工程。

“泉州晋江大桥是泉州的骄傲,建成后将成为泉州又一座地标。”黄太成说,能参与它的建设,值得骄傲。相信两个月后,相机纪录下的将是繁忙有序的车流和人们满意的笑脸。

刺桐大桥

开启全省BOT项目先河

作为全省首个BOT项目,刺桐大桥从诞生之初便备受瞩目。BOT项目是指*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者,承包者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目前,刺桐大桥已成为泉州市过境车辆和市区、晋江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朱荣华,刺桐大桥收费站站长。1996年2月起,开始参与刺桐大桥建设。“由于是第一座BOT项目,大桥建设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短短2个月的时间,就盖完了建设工程所需要的200多个公章。”朱荣华说,这离不开当时*部门的支持和12名首先入驻员工的通力配合。从1995年5月18日大桥动工建设,到1996年12月28日大桥竣工通车,仅用1年半就完成了预定3年的建设任务。

刺桐大桥通车后的1998年,跨越晋江的另外两座桥梁顺济新桥、笋江大桥相继通车。在2004年7月1日之前,刺桐大桥与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高速路沉洲桥段五站进行收费“博弈”时代时,刺桐大桥的车流量一度与泉州大桥相当,名列前茅,成为连接晋江两岸的主要桥梁。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全面取消收费。当时规定,市区东边过境货车、2吨以上车辆从笋江大桥通行,西边的则从刺桐大桥通过,此举避免了所有车辆从免通行费的3桥通过,刺桐大桥得以继续生存。

2006年下半年,桥南片区改造,泉州大桥实行只进不出的通行管制,刺桐大桥迎来长达一年的车辆过境高峰阶段,最高时一天通过的车辆达3.8万辆,是设计通行能力2.5万辆左右的1倍多!

相关新闻:

一桥到多桥“桥上”看变化

目前,市公路局正在编纂《泉州桥梁文化》。据介绍,泉州自唐宋以来,在乡间、沿海、繁华街区,偏僻角落,建设的大大小小桥梁数以百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晋江上陆续建成的泉州大桥、刺桐大桥、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晋江大桥,更是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壮大。

桥梁之变:

数量增多功能先进

横跨长江的大桥有30多座,闽江上的桥梁也有近10座。桥梁之于城市,犹如手脚之于人,手脚长可以取到更远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每隔几年晋江上都能矗立起一座新桥。这时,在建设桥梁上考虑的不再是战胜天险,而是为了便捷过江、美轮美奂。于是,桥越建越大,越建越长,越建越宽,越建越美。“新桥变得长、宽,也更加先进,设计时速更快,通车量更大。”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仕如此概括现代化桥梁建设趋势。在技术上,旧桥与新桥也不可同日而语。如,新建成的晋江大桥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60米,是泉州大桥的2倍,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通车能力在高峰时达到日通行量8万辆,而功能相较于以前的桥梁更是先进,基座可抗8级地震。

交通之变:

桥梁成为重要枢纽

桥梁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行。桥梁的建成影响着城市的路网结构、交通格局。

国道324线上的泉州大桥,在高速公路没有建成之前,是过境车辆必经通道,最高峰时日通车在5万辆次,无疑对泉州交通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建成泉州大桥,相当于打通了一个枢纽,通行效率由此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财政收入有限,公路设施建设要靠收费。泉州大桥是全省最先在公路桥上设立收费站的大桥,运营近20年来,为泉州路网铺就做出巨大贡献,如后来的顺济新桥、笋江大桥、江滨路、后渚大桥和许多高速路、桥梁、普通公路,建设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此。笋江大桥、顺济新桥、刺桐大桥,不仅大大缓解了泉州大桥的拥堵现象,也成为连接市区与晋江南岸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城市路网的规划中,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泉州大桥等几座大桥成为重点节点,而晋江大桥更是省道201沿海大通道中的节点工程,将晋江、石狮、鲤城、丰泽的距离拉得更近。

城市之变:

在新桥诞生中不断壮大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每一座桥都是有‘生命’的。”老交通人这样说,每一座新桥的诞生,在让两岸联系得更紧密的同时,也带来了商贸繁华、贸易兴盛,一座大桥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段步履。

泉州大桥的建成,让华洲、浮桥一带连接温陵路,通往市区。大桥建成前,桥南一带人*稀少,当时热闹的只有华洲一带,许多小商品在这里流通买卖。温陵路拓宽了,桥南也发展起来了,来往泉州大桥的车辆越来越多;2002年,鲤城区*迁至江南;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三桥收费正式取消;而为改善泉州大桥拥堵状况而建的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更是泉州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加快晋江南岸新区开发建设的基础保障。而现在,得益于泉州大桥一侧桥南立交桥的启用,桥南片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

刺桐大桥建设以少量的国有资金引导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投资模式,开创了福建省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10多年来,BOT被广泛运用于泉州一大批公共设施建设,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泉州民营经济的无限活力。

泉州晋江大桥的建设也具备了里程碑的意义。大桥将连接泉州、晋江南北两岸,并且和沿海大通道、省道连接,实现泉州市过境交通“东进东出”,中心市区与晋江、石狮、惠安、泉港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便利。“泉州晋江大桥作为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泉州湾大城市框架。”市*发展研究中心综合调研室、助理研究员游孙权认为,晋江大桥的建设势必缩小泉州各区域空间距离,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加快环泉州湾一体化发展

黄氏有哪些名人

1、黄飞鸿

黄飞鸿(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生于佛山市南海县,原籍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清末民国武术家、中医外科名医、舞狮名家。

2、黄歇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1]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3、黄霸

黄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西汉时期名臣,官至丞相。少有大志,攻读法律之学,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汉武帝末年,捐官出仕,授侍郎谒者,候补左冯翊。

4、黄兴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先生的第一知交。

5、黄道婆

黄道婆(1245年—1330年),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推广纺织技术以及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清代时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黄飞鸿

百度百科—黄歇

百度百科—黄霸

百度百科—黄兴

百度百科—黄道婆

本文链接:http://www.okyx8.com/html/879587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